文/仁達
「老師你知道我們班第一名都讀到幾點嗎?」學生課前突然問我。
「幾點呢?」我猜大概是個誇張的數字。
「凌晨四點隔天七點再去上學耶!」言語中透露著佩服。
「那你要不要讀到五點睡,這樣就換你考第一名了耶!」我笑著問他。
「不要!」學生回答。
「那我很好奇,你又想要考好,又不想讀到五點?那怎麼考好!」我故意挖了個坑給他跳。
「...」學生不知該怎麼回答。
很明顯的學生並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成績進步,他們只知道增加念書時間"應該"就可以考好(也只是應該,沒什麼把握),他們認為的努力就等於花時間,但如果花時間就能夠考好,那徹夜不睡覺讀書讀到爆肝吊點滴的應該就是第一名了,如果隔壁的同學也吊點滴,那我們就吊兩袋點滴贏過他。如果這是成績進步的唯一方法,那你還沒畢業出社會就先過勞死了。
很明顯並不是這麼一回事,否則怎麼會有每天回家讀書到十點就睡覺,睡飽飽又考好好的學生,這些學生是怎麼辦到的,都是外星人嗎?
你腦中很可能浮現一個答案是:因為那些人比較聰明所以辦得到。
如果把成績好歸因於天賦,那我們就沒有努力的必要,因為最終是天賦決定一切,而我們無法掌控天賦,所以我們的成績永遠趕不上比我們更聰明的人,我們最終只是在陪那些天才讀書。這是真的嗎?若是真的,那也太可悲了!
我並不否認每個人在學習上都有先天的差異,但那個差異並不是展現在學習成果(成績)上,而是展現在「理解速度」上,同樣的數學計算1+1=2,有人一秒鐘就理解,另一人需要三十秒,一旦兩個人都理解了,那這件事情對兩人而言就沒有差異存在。簡單的說,如果現在有一場考試,只考1+1=? 你跟比你聰明的人在這場考試中都可以拿到滿分,你們兩者在這個考試上不存在差異。今天之所以你同學考得比你高分,那只是因為他理解了而你還沒,一旦你真的理解,你跟考滿分的同學是毫無差異的。我猜你一定還不相信,你可能會說我已經每天讀10小時的書,還是無法理解然後考好,難道我要讀24小時不吃不睡也不拉才能趕上別人的理解程度嗎?然後你可能又回到同樣的結論,聰明才智果然是影響成績的關鍵。但這是真的嗎?
大學以上的學科我不敢保證,但高中以下的所有課程,根據我家教和補習班累積上百個教學案例,只要願意學習,最聰明和最平庸的學生對同一個章節的理解時間,相差絕對不到4小時。而你之所以讀了10個小時還是考不好,那是因為那10個小時的讀書方法是錯的,效率是低落的,這10個小時根本無助於你多理解一分一毫,給你一百個小時也是枉然,這部分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【關於學習】。你需要的是調整學習方法,提升學習效率,而不是投注更長的時間,你也不再需要用新鮮的肝來換甜美的分數。
留言
張貼留言